农门小寡妇_分卷阅读_40
作者:韭菜盒子      更新:2020-07-25 11:53      字数:1849
  这锦绣阁的伙计倒是训练有素,没有因为林娇杏穿得破旧就把她往外赶,不过也没有上来招呼她,任她一个人在那里晃悠。
  林娇杏晃悠到裁缝那里的时候,看到一个伙计正把一大堆的零碎绸缎塞到一个包袱里。
  这些零碎绸缎显然是做衣裳时裁下的边角料。
  看到这些碎绸缎,林娇杏眼睛就是一亮,她急步走到伙计跟前。
  “这位小哥,请问一下,你们准备咋处置这些碎布块?”
  伙计看了她一眼,“拿去卖掉。”
  林娇杏心里一阵激动,“敢问小哥,这些碎布块要卖多少钱?”
  “你想要?”
  林娇杏点了点头。
  伙计把包袱往她跟前一递,“10个铜板,你都拿去。”
  10个铜板,林娇杏还是拿得出的,当下接了包袱,然后把钱掏了出来,数了10个铜板给了伙计,然后宝贝一样出了绸缎铺子。
  庆林和庆海乖乖地站在外面等着林娇杏,看到林娇杏拎着一个包袱出来了,庆海好奇地问道,“阿奶,这里面装的是啥?”
  林娇杏还真没想到今儿个她是心想事成,想要找些绢布做娟花,可巧儿的就得了这么一大包袱的零碎布头。
  林娇杏心里高兴,拍了拍包袱,笑着回道,“钱。”
  庆海信以为真,吃惊道,“阿奶,咋这么多钱?”
  林娇杏哈哈笑了,“现在还不是钱,不过我有办法叫它们变成钱,走,买笔墨去。”
  离方记绸缎庄不远就有一家卖学具的铺子,里面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不过价格也着实是贵,一枝普通的羊毛制的笔,就要三十文钱,一张最粗糙的毛边纸,就要五文钱,砚台就更别提了,一方最普通的石头砚台就要一百个大钱。
  在学具铺子里转了一圈,林娇杏看得直砸舌:普通的学具都这么贵,怪不得古人都读不起书呢。
  林娇杏看了一下那些学具的价格,又在心里数了一遍自己带来的铜板,她就有些为难了:她现在身上就剩下了一百一十文钱,给一个孩子买学具还差不多,可是要是买两个人的话,就不够了。
  林娇杏就有些为难,想着要不然先买一套,让两个孩子伙着用?
  林娇杏正想着解决办法,突然觉着有人在拉自己的衣袖。
  会这样拉自己衣袖的,也只有庆林。
  林娇杏看向庆林,温和地问道,“咋了庆林?”
  “弟念,我不念。”
  这是庆林第三次说这样的话了,林娇杏心里不由一酸,她正想宽慰一下庆林,不料庆海先她一步开口道,“我不去念书,让哥哥去念。”
  庆林一脸严肃地看着庆海,重复道,“弟念,我不念。”
  “哥哥去念。”
  “弟念,我不念。”
  。。。。
  林娇杏还是头一回见识到庆林的固执,虽然只是反反复复的说着“弟念,我不念”这五个字,却是说的非常严肃,看起来,就算是有九头牛,也难以改变他的想法。
  林娇杏心想,苏涵说是收下庆林和庆海两人,可是他心里边,其实想要的应该是庆海,必竟庆海的聪慧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可庆林就不同了,这么多年,庆林可是一直都被大伙儿说是一个傻子的。
  这天底下,谁愿意教一个“傻子”呢?苏涵只不过觉着庆林和庆海是对双生子,要是只要庆海不要庆林的话,怕庆林心里难受,所以才叫庆林跟着一块儿去念书。
  可看庆林的架式,他是铁了心不想去念书的,要是这样的话,不如就叫庆林一个人去,必竟苏涵是不收束脩的,要是一下子给他送去两个免束脩的,林娇杏心里还怪过意不去的。
  再者她现在确实没钱,只够买一个人的学具,要是叫他们两个合用的话,会很不方便。
  而且庆林这孩子,有点轻微自闭症的倾向,贸然把他放到孩子堆里,难免会被调皮的孩子欺负,这对他的长成反而不利,倒不如让他跟在自己身边,自己还能时时保护着他。
  那就这么决定吧。
  正文 第四十章赚钱的门路无事献殷勤
  林娇杏蹲下来,有些内疚地跟两个孩子说道,“阿奶没那么多钱,所以你们两个,只能一个人去苏先生那里念书,阿奶的意思是,庆林是哥哥,只能牺牲一下自己,把这个机会让给弟弟,况且,这也是庆林自己的意思对不对?”
  庆林点了点头。
  庆海的眼圈都红了,“阿奶,我想让哥哥去,阿奶你不知道,哥哥比我脑瓜子好使。”
  “阿奶当然知道你哥哥是个聪明的孩子,只不过他是哥哥,他愿意把这个机会让给你,你就领了哥哥的这番心意好不好?
  而且你在苏先生那儿学了什么,等到回了家,你还可以教给哥哥,这样哥哥也就能跟着你一块儿学了。”
  庆海低着头,想了好大一会儿,才郑重地点了点头,“我在苏先生那儿学了啥,我就教给哥哥啥,哥哥脑瓜子比我灵,肯定比我学的好。”
  庆林见庆海答应了去跟苏涵念书,第一次咧开小嘴笑了。
  两个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林娇杏觉着眼睛有些发酸,她把两个孩子揽到怀里,温和说道,“阿奶已经有了赚钱的门路,咱们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你们相信阿奶不?”
  庆海极其响亮地回了一声,“相信!”
  庆海这一声,引得铺子里的人都往他们这边看,林娇杏捂嘴直笑,她站起来,拍拍两个孩子道,“那就这么决定了,走,买东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