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节
作者:多木木多      更新:2021-05-24 11:01      字数:3396
  他们倒是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来,就是很直白地说:
  “陛下可管不着鲁人呢!”
  瞧瞧,这话说的,叫她心里高兴死了。
  等听到凤凰台的米价变高了,立刻就让商人们不要再往凤凰台送谷粮了。
  虽然不至于完全掐断了凤凰台的粮食,但也能减少个十之一二,多多少少能引起一些恐慌。
  这世上能叫百姓惶惶不可终日的,就是粮食。
  哪怕它贵,只要它有,就不会心慌。
  可一旦没有了,少了,那就完蛋了。
  她也不是要阻了商人的财路,只是让他们把粮卖到别处去,或者就在公主城把粮换成别的,由她的人把粮食送到远处售卖。
  其实还是她在这里的根基不足,如果能有两三座城已经落到她手里了,那她想藏粮也不会像现在这么艰难。
  短短十日之内,凤凰台的粮价一下子高到了令徐公都瞠目的程度。
  “一斗粮要半斟珠?”他问徐树,“怎么就到了这个地步了?”
  凤凰台的人吃米多,人们嘴刁,非好米不食。在凤凰台的粮店里是看不到牲口吃的豆料的。虽然现在被鲁人影响的黄豆做的云食、玉浆等也可登堂入室,但在粮店里,仍以米为主。
  这要卖半斟珠的,指的是郑国米等精米、细米。
  徐树皱眉道:“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高的价,原来也就是一日涨上一点,一直没往回落。到了前几日,粮商们突然就不来了,这粮价就一下子高起来了。”
  徐公问:“都是哪里的商人?往年河西、四廊、登丰、河谷的粮商呢?今年他们没往南边运粮?”
  凤凰台位于大梁南边,水土丰美,周围的大城每年丰收,都会往凤凰台送粮,所以凤凰台上的人还从没尝过饿肚子的滋味。
  徐树赶紧命人去找大商打探,结果却叫人心惊。
  大梁产粮最多的地方,河西、四廊、登丰、河谷四地四十六座城,沃野千里,到了丰收的季节时走在路上,举目一望,四野一片金黄,望不到边际。
  往年也是这些地方的大商往各地运粮、贩粮。
  但今年这些地方出来的商人都少,比往年少了六成。
  再细打探,竟然是各城不许粮商贩粮了,凡是收获的粮食,全都收到城库里去了,一粒都没放过。
  徐树赶紧把这件事告诉了徐公。
  徐公冷笑:“这是想造反不成?”说罢就叫人进来,替他写了一份奏表,转头就以圣旨的名义发出去了。
  去“传旨”的当然就是徐家的人了。
  徐树看到了圣旨——这种事以前也没少过。徐公日理万机,哪有那个功夫每一件事都去找朝阳公主要一份圣旨?都是他这里先办着,事后一起补圣旨。
  有的不必要圣旨的,就由徐公自己办了。
  他这个大丞相可不是白做的。徐公平时都不用相印,只用自己的小印,照样行遍大梁无人敢违。
  徐公先用“圣旨”挑几个大城的太守喝斥一番,再命人把司农和堂下大夫、郎官都请到徐家来。
  徐家突然门庭若市,一堆大小官员乘车骑马,急匆匆地赶到徐家,黄昏了还有不少人往徐家赶,凤凰台上的人看到这熟悉的一幕,不免胆颤。
  以前几十年里,这徐家就是这样。
  凤凰台上不是朝廷,徐公家才是。
  有机灵的能猜出来,都感叹还是徐公管用。
  “必是因为这街上粮价的事。徐公要插手了。”
  “真比陶然强出一座山去!整天跟一个妇人斗,斗来斗去还没斗赢,正事一件不做!”
  第二天,司农就上表了,中心思想两个:今年大家都要饿肚子了,国库没钱了。
  司农的表是对着空空如也的龙椅御座读的,读完,就把表递给了朝阳公主的人。
  这些人也坐在御座下,可是他们虽然空有官职,以前却几乎没当过官,司农带着大夫上殿时,这些人还是一番交头结耳后才知道这是个什么人。
  他们见司农报告了两个坏消息,以为要像陶然来的时候那样,要再吵上一架,都鼓足了劲等司农发难。
  不料,司农说完之后就束了手,走了。
  跟着一起上殿的大夫说:“等陛下有了决断,再叫我等上来便是。”
  狗腿子们再把司农的奏表拿来细细一研究就知道,司农不是来找事的,他是来报告坏消息的。他们不敢再耽误,立刻把这本奏表送到了朝阳公主面前。
  朝阳公主读过一遍后,不相信。
  “国中怎么会没钱也没粮了呢?”她明明记得以前父皇和皇弟都说过,国库中的钱够花二十年的,粮食够吃十年的。
  这奏表是骗人的!
  幸好,她虽然不懂,可她收下的狗腿子里有懂的,当下就给她解释,先帝们说的也对,不过那是指宫中库藏。也就是说,指的是凤凰台藏的粮食够吃十年,凤凰台藏的钱,够皇帝和后妃们花二十年。
  而司农这本奏表中所述的,指的是国库,也就是支应着整个大梁的国库里的钱,没了,或者说,快没了,要见底了。
  粮库也是指用来喂饱凤凰台下的世家、官员、百姓的存粮,没了。
  比如说,现在朝阳公主再派花家领兵出征,就没有钱也没有粮了。固然能要底下各城供上来,可远水难解近渴,难道要大军一点粮草不带就出征吗?
  凤凰台不能一点钱一点粮都不存,全指望着底下各城现拿给它用啊。
  再不客气一点说,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往年这个时候应该是国库最丰盈的时候了,可现在不但没有进账,花万里打仗、朝阳公主修帝陵——还没修完呢——朝阳公主每日赏赐下去的东西,每日宴会的花销,这已经把国库给花空了。
  等过年祭祖时,都没有钱祭了。
  陶然送上几百本奏表,都没这本更叫朝阳公主心惊。
  她拿着奏表几乎不敢相信。
  “如何是好?我该问计何人呢?”她立刻问狗腿子们。
  狗腿子们也没人想跑出来替她办这件事。他们办不到啊。他们除了吹牛拍马之外,别的什么都不行。
  立刻都举荐徐公。
  也有人推荐陶然的,建议朝阳公主应该在此时既往不咎,宽大为怀,跟陶然握手言和。
  先让陶然办事,之后再整治他也来得及。
  可朝阳公主不喜陶然,她选了徐公。
  这便以皇帝的名义,派人去徐家探望,请徐公进凤凰台来一述。
  陶然在家知道了,自然气得半死。
  徐公都“病”了多少年了。可一有事,人人都只能想到徐公。
  在他看来,凤凰台下粮价攀高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不正好佐证了花家应该放兵还乡吗?
  看,这都没人种地了,连粮食都少了。
  这才能一口气把花家和朝阳公主都给钉死呢。
  他想了想,叫人开始往外传流言。
  流言有两个,第一,花万里会封大将军;
  第二,花家不会放兵,花家还会继续征丁、征粮。
  有这两个流言在,那些城更要以花家为敌,以花家背后的朝阳公主为敌。
  第583章 嘴炮与刀
  陶然布置下去的流言还没有流传开来, 圣旨已经从凤凰台颁出,被使者带着送往各城了。
  这是一道抚慰各城的圣旨。
  旨意中, 皇帝先是追忆过去,毕竟他登基十几年来从没给各城找过麻烦,一年一次税赋,两次祭祀, 一次圣寿,总共四次让各城出血,除此之外可真是什么麻烦也没找过。
  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很给大家省事的好皇帝了。
  这份情, 各城要记着吧?
  然后, 皇帝又怀念起了先祖们。
  大梁传到现在, 七百多年, 不能不称得上是国祚绵长。这就说明皇帝跟大家的关系是很好的, 君臣之间是没有大矛盾的。
  然后, 皇帝今年都十七了, 还请了各诸侯国的公主来要选后, 此时此刻,皇帝要修一修帝陵, 过分吗?
  他继位都十七年了, 都没替他爹、他爷爷、他祖爷爷修过一次坟, 想着今年要娶老婆了, 告慰一下祖先, 过分吗?
  不过分吧?
  ——现在, 谁要说不该修帝陵的,站出来!
  都不站出来?
  那我就当你们没意见了。
  接着,既然帝陵该修,那皇帝征丁,是不是该征?
  皇帝征了丁之后,有天灾了吗?有大旱、地震、洪水、虫灾、疫病了吗?有天象启示了吗?
  都没有!
  这就说明上天也不认为皇帝征丁是有错的啊。
  既然如此,那某几座城,因为心怀怨恨,先是辞官,然后拒交税赋,这是不是有错?
  皇帝派兵前去劝服,是应该的吧?
  皇帝都派兵去了,这些城的人如果知错,难道不应该自缚其身,出城跪伏吗?
  他们没有这么做,还纠结私兵,与皇帝派去的将军相抗。
  如此大恶,岂能不杀?
  若大恶不惩,还有何人向善?
  那能怪皇帝的将军打杀了他们吗?
  为了天下的公道、正义,皇帝的将军打了叛逆,杀了叛军,是应该的,是你们所有人都为之庆幸、鼓舞、欢乐的!
  你们难道不为此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