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一朝风起,九州云荡
作者:
一杆老烟枪 更新:2021-10-20 23:59 字数:3442
李存明出了军营,急匆匆回到皇宫上书房,他要召见张国维。
张国维在南方各地整修河道,走遍山山水水,想必非常了解民间疾苦。对于他在民间的见闻,李存明极为重视。
酉时初,张国维入宫觐见皇上。
李存明迎到殿门口,见张国维面皮黝黑身体枯瘦,如同一个老农,由衷道:
“张爱卿,辛苦你了!朕早些日子派锦衣卫将你的家人接到了南京城,你可曾回府见过家人的面了?”
张国维是浙江东阳人,他维修加固钱塘江堤岸时,竟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李存明听说了这件事情,特意下旨接他的妻儿来南京居住。
“感谢陛下关怀,臣还来不及回府。”张国维道。
李存明道:“朕还记得你和宋应星来徐州见朕时的情形,倏忽一年有余。宋应星去了佛山,你则四处奔走,我大明朝有尔等勤于国事的忠臣,何愁不能中兴呢?”
随即吩咐王承恩备了酒席,君臣二人就在上书房畅饮。一番寒暄闲聊之后,李存明道:“张爱卿,你在民间走动,跟朕说一说所见所闻吧。”
张国维放下酒杯,坦诚道:“臣便直言不讳了!这一年以来,南边各省还算安宁,尤其是推广了土豆、玉米的种植后,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令人欣慰。”
“但老百姓还是过得很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皇上虽然免除了三饷,但人头税、各种杂役仍旧繁重,尤其是士绅们有各种优免权,许多赋税杂役落在了贫苦的老百姓头上。”
“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总而言之一句话,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此等现象越演越烈,实乃我朝一大隐患!”
“就拿浙江嘉兴府来说吧,臣离开浙江时,听闻此地闹出了争田之事,又爆发了几起奴变。”
李存明怒道:“为何不见嘉兴府的奏报?”
站起来,一边踱步,一边叹道:“纵览前朝历史,哪一个王朝到了末期没有尖锐的人地矛盾呢?朕之所以迟迟不肯发兵北征,便是因为国内危机重重,攘外必先安内!”
“朕早有从根子上解决人地矛盾,缩小贫富差距的打算,因为鞑子虎视眈眈,随时可能爆发战争,一直下不了决心。”
“如今听了你一席话,朕算是明白了,改革宜早不宜迟。再拖延下去,只怕南方会出现下一个李自成!”
张国维听皇上说得万分严肃,起身恭敬问道:“陛下,您打算如何改革?”
“朕早有了一套方案,一直在等待时机。张爱卿,你回府之后,连夜写一份奏章,详细介绍南方情形。”
又下旨任命张国维担任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入值通政司。
张国维出宫之后,李存明在上书房奋笔疾书写下他的改革方案,一夜未眠。
上书房里的灯光亮堂堂的,皇帝的身影投射在地上,有些伟岸坚毅,又有些孤独寂寞。
……
翌日寅时,当闫尔梅等通政大臣来到通政司时,看到皇帝已经提前到了。皇帝双眼通红,黑眼圈十分明显,但精神状态高昂亢奋。
闫尔梅等人熟知皇上的秉性,心知皇上昨晚又熬夜了。但凡出现这种情况,便会有重大事情发生。
李存明等诸位臣子行了礼,直截了当道:“张国维写了一份奏章,尔等传阅吧,看完之后再议事。”
闫尔梅率先接过奏折,仔细看了起来,看过之后递给蒋德璟,陷入了沉思。
李存明喝着茶,静静等待臣子们看完奏折,问道:“有何感想?”
蒋德璟斟词酌句道:“张尚书的奏折真切详实,所反映的问题让人触目惊心。早在徐州时,陛下就说过人地矛盾之事,臣犹自记得。”
“是啊,大明朝的危机不在外面,而在国内。如果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老百姓们还会跟着李自成、张献忠造反吗?如果人人安居乐业,国富民强,建奴能入关吗?”闫尔梅道。
李存明道:“心腹之患不根除,如何驱除鞑虏收复河山?朕今天不议别的事情,就议如何解决人地矛盾。诸位臣工,朕有一个改革方案,酝酿日久,昨夜详细写了下来,尔等看一看可行否?”
说着,拿出一沓御笔亲书的文稿,递给臣子们。
臣子们聚在一处,一同往下看。只见字迹龙飞凤舞,充满了张力,由此可见,皇上在写下改革方案时怀着怎样的雄心壮志。
“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嗯,这是一项仁政!”臣子们纷纷点头。
自从西汉有了编户齐民的政策之后,人头税延续了将近两千年。我国封建王朝的税收,其实就是两大块,一是田赋,二是人头税,商税、盐铁税等倒在其次。
明末时期黄册制度形同废纸,人口普查工作已经形同虚设,如今征收人头税利用的还是万历年间的数据。有钱人家要么是官绅,无需缴纳人头税,要么就千万百计隐瞒人口,人头税最终还是落在了贫苦百姓头上。
既然人头税存在的意义不大,废除之后又能减轻穷人负担,不失为仁政德政,何乐而不为呢?
臣子们对这一项改革举措没有异议,但当他们看见下一条措施时,不约而同面色凝重,良久不语。
“怎么,对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的举措有想法吗?但说无妨!”李存明道,语气平静淡然,似乎早已料到会出现这种局面。
封建王朝的子民们除了正常缴纳各种赋税之外,还要承担许多义务劳动,这便是差役,比如修理河道、运输军粮、维护城墙、驿站等等。
官绅们有优免权,不用纳粮,也不用当差,自古如此。否则国人怎么会热衷于读书并参加科举呢?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一句话后面隐藏的真相,其实是指通过读书考取功名,便有了各种特权,可以当人上人!
如果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的改革措施推行下去,不啻于动了读书人的蛋糕,挖了官绅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此事非同小可,相当于给大明朝来了一场大手术!
蒋德璟跪下去道:“陛下,三思啊!此举势必会引起官员、乡绅以及千千万万士子们的反对,臣担心社会动荡,局势不稳。”
就连张国维也被皇上如此巨大的决心吓到了,也跪下去道:“国内大多数田地被藩王、官绅占据,皇上在徐州时削藩,现在又让官绅纳粮当差,确实能缓解人地矛盾。可正如蒋尚书所说,此举牵涉面太广,官绅、士子们不会答应的!”
李存明看向闫尔梅,问道:“军师,你意下如何?”
闫尔梅脸色严峻,慨然道:“臣真想长歌当哭!”
“什么意思?”
闫尔梅正了正衣冠,隆重行了大礼,道:“臣想哭,哭的是陛下的菩萨心肠,哭的是万民遇到了千古圣君!废除人头税,已然天恩浩荡,可陛下还要让官绅纳粮当差,这是对天下子民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孔孟再世也不过如此!”
“臣还想哭陛下生不逢时,远的不说,倘若陛下生在万历朝,我大明何至于此?偏偏陛下在战火连天、内忧外患之际执掌乾坤,行事艰险千倍万倍!”
“陛下,蒋尚书和张尚书说了国内的阻力,臣要说的是鞑子雄踞北方,此时应该以稳定为上。等驱除了鞑子,平定了北方之后,再推行改革不迟。”
李存明道:“闫军师不反对朕推行新政,只是觉得时机未到,是吧?”
“臣确实如此想的!”闫尔梅道。
李存明起身,目光炯炯看着大臣们,语气坚定道:“你们知道朕为何急匆匆从凤阳赶回南京吗?其实朕早就有推行新政的念头了,正如闫军师所说,朕一开始也担心局势不稳,官绅、士子剧烈反对,一直踌躇不定。”
“可朕今天要告诉尔等,朕已经下了决心,九死而不悔!”
“朕昨日去了京营一趟,士兵们忠心耿耿,已然成了一支虎狼之师,朕有何惧哉?加征商税时,东林党人剧烈反对,明的暗的手段都用上了,朕照样挫败了他们的阴谋!”
“而且有一点你们必须考虑到,咱们迟早要跟鞑子决一生死。大战开启,打的是人命,打的是钱财。战争的车轮一旦启动,就停不下来,朕此时推行新政,其实就是要从根子上解决钱粮问题。”
“各地官绅、士子要闹事,尽管闹吧,朕不怕手上沾满鲜血,也不怕被读书人骂上百年千年!各朝变法,无不从流血开始,骂名由朕承担,还给天下人一个朗朗乾坤太平盛世!”
皇上言语慷慨激昂,臣子们顿时热血沸腾,既然皇上决心如此巨大,他们只能誓死效力。
闫尔梅道:“臣终究低估了陛下的决心,陛下要当尧舜之君,臣等不甘落后,也愿意成为商鞅、王安石、张居正那样的改革忠臣!臣不担心官绅们,只是天下士子年轻热血,最容易受到挑唆蛊惑,这一群人最该防范。”
“军师啊军师,朕果然没有看错你!”李存明朗声大笑,继而冷下脸道,“开恩科,让士子们聚到南京城来,他们要闹事,就让他们在朕的眼皮子底下闹腾吧!”
听到这一句话,臣子们心头寒意升腾,暗想皇上城府太深了,不知又会有多少人脑袋落地。
走出通政司,已是卯时。本该东方发白,但今日天气阴冷,空中乌云滚滚。
“闫军师,皇上爱民如子,雄才大略,新政确实利国利民。可皇上会不会太心急了一些?”蒋德璟低声道。
闫尔梅负手看向天空,喃喃自语道:“起风了,要下雨了。一朝风起,九州云荡!得遇圣君,前面就是悬崖,是地雷阵,做臣子的也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