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90)
作者:
醉酒花间 更新:2022-02-06 13:58 字数:5457
他其实没抱太大希望,大清的面积已经很大,许多人对抢地盘根本没有欲望,尤其北边都是些终年寒冷、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大清兵力有限,驻守起来很是困难,有时候被别人占了都懒得要回来。
三姥爷果然优秀,走之前他去说的时候没想到美梦能够成真,可是现在,在这个条约上,贝加尔湖以东,包括尼布楚雅克萨在内的大片地盘,真的全部属于他们。
发达了发达了发达了!
第104章
*
色楞格斯克那边的奏报送回京城,使节团没多耽搁,收拾完东西立刻走人,老毛子全被气跑了,他们留下来也没乐子。
接下来划定国界等事情会有朝廷另外派人处理,他们的任务是和老毛子谈判,谈完之后就没他们什么事儿,这地界儿连个喝小酒儿的地方都没有,天气也不好,真不知道太子殿下为什么想要这些地盘。
单纯只是为了气老毛子?
也不是说不通。
经过这次谈判,一行人都深切的认识到谈判时语言畅通的重要性,至少在和语言不通的异族人打交道时,他们掌握主动权非常有必要,不然双方开骂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那多没有意思。
康熙将送回来的奏报看完,也觉得语言问题很值得重视,现在大清只和俄罗斯起过冲突,若将来和别的国家打仗,不能全靠传教士来翻译。
只看这次的谈判就知道,传教士在那种场合根本靠不住,这次是他们提前有准备,如果他们没有准备,那些传教士又真的心怀不轨,条约最终会变成什么模样还尚未可知。
京城只有一座俄罗斯文馆还不够,法语拉丁语葡萄牙语等各种语言也得学起来,不如另外开一所专门教授语言的学堂,将俄罗斯文馆并入其中,与其他的语言放在一起教学。
大清情况特殊,需要教的不只有西洋各国的语言,汉语满语蒙语都得教,八旗子弟中有些不靠科举往上爬的家伙,年纪一大把连汉语都说不利索。
朝堂里的汉人别管出身如何,能当官的基本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满语,京城里住着的什么人都有,不会说汉语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汉人为了当官可以学满语、蒙语,没道理满人不能为了当官学汉语,说到底还是小日子过的太舒心,完全没有斗志才堕落成现在这般模样。
想让驴拉磨还得在驴前头吊根胡萝卜,要让那些过惯了清闲日子的八旗大爷们动弹起来,可不只是几根萝卜那么简单。
康熙琢磨了许久也没琢磨出什么办法,只是下令先从官学选拔能熟练说满语汉语的孩童,让那些孩子学洋人的语言,到时不用考科举也可以入朝为官,之后慢慢学的人就多了。
当然,首先还是得从他和他的阿哥们开始,有皇室中人做榜样,天下人跟风也能学出个子丑寅卯出来。
皇帝陛下说干就干,官学中的动荡和阿哥们无关,他们汗阿玛以身作则学习西方语言和他们关系可就大了,这回所有的阿哥,包括已经从上书房毕业的大阿哥,无一幸免,全都加了门外语课。
一时间畅春园怨声载道,阿哥们碰面后问的再也不是什么时候出门玩,而是外语学的怎么样,今天又记住几个新词。
他们只是平平无奇的阿哥,为什么要经历这些折磨?
一群阿哥之中,年长的几位对外语兴趣平平,反而是几个小的学的更快,不算胤祈这个非正常小孩,胤禩和胤禟学的都很好,只看阿哥们的学习情况,康熙就已经能畅享将来全大清都是能说好几门语言的优秀人才。
他的儿子很聪明,寻常人就算比不过他的儿子,只有阿哥们十分之一的聪慧,只要用心去学,三五年的时间也能学出成绩,三五年不行就再来三五年,要是还不行的话,那也别在这上面死磕了。
太子最近也是水深火热,他没他们家汗阿玛那么旺盛的精力,大清有专攻翻译方面的人才就行,他们真的没必要跟着学,学得会还好,学不会那不是丢他们爱新觉罗家的人吗。
不至于,真的不至于。
太子爷被外语折磨的死去活来,每次听课都和老大老三老五几个一起唉声叹气,语言水平没长进,兄弟情倒是深厚了不少。
都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他这些兄弟长大后什么性子,幼年时已经能看出端倪,比如胤禩,小小年纪就懂得如何收揽人心,再看胤禟,腰上整天挂着个钱袋,就算这会儿没地方给他花钱,也经常打开钱袋数他有多少金瓜子。
老八这本事难得,好好培养以后成就肯定不会小,内务府的活儿的确需要长袖善舞,但是和内务府相比,显然理藩院更适合他。
和自己人勾心斗角没意思,去理藩院和洋人打交道才是正经。
传教士给来给阿哥们上外语课,阿哥们人多也顾不过来,对上性子乖巧的小阿哥还行,对上老大这种脾气不好还完全不想学的家伙,那是连管都不知道该怎么管。
往好处想,大阿哥能来就已经很给面子,不要强求他能学下去多少。
上面讲课讲的开心,下面的悄悄话说的也开心,胤禔听着洋人的蹩脚汉语听的难受,索性扭头和太子聊天,他对外语实在没兴趣,大清没有让将军去谈判的规矩,别人学也就算了,他跟着凑什么热闹。
太子难得和老大达成共识,兄弟俩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来都来了,总得找个话题打发时间,大哥,大嫂那里有消息了吗?
胤禔撇撇嘴,虽然太子爷没有说的隐晦,但是他还是从隐晦的问话中准确的领会到了他的意思,你还不如操心你的婚事,爷还年轻,不愁以后没孩子,孩子来的太早爷还怕养不住呢。
大阿哥成亲两三年,大福晋那边一直没有消息传来,小夫妻都有些着急,胤禔本来只是话赶话才那么说,说出来后沉思片刻,又觉得自己的话很有道理。
他们家汗阿玛成亲成的早,要孩子也要的早,可是结果呢,他前面四个哥哥全都幼年夭折,他这个本该排在第五的阿哥反而成了皇长子。
这话说出来不太合适,但是前面四个哥哥早夭未必没有汗阿玛当年年纪太小的缘故,为了他以后的孩子能健健康康长大,福晋还是晚点生孩子更好。
太子爷听到他们家老大这么说,不着痕迹的松了口气,过早成婚真的危害很大,老大十六七生孩子有点早,不过也不是不行,但是大嫂才十五六岁,真的不是生孩子的年纪。
偏偏现在成婚都很早,也没有正经理由禁止百姓早婚,他只能先让后边的弟弟们不要步老大的后尘,再多的他也没办法。
汗阿玛自己就是个早婚早育的例子,就算知道之前那几个哥哥早夭可能有他年纪小的原因,也不会将话放到明面上,这种事情只能等将来再说。
慢慢的潜移默化,先走一步是一步,再从太医那里着手、不行、太医没胆子说这些,还是找民间大夫更妥当。
胤禔瞧见太子的脸色,灵光一现恍然大悟,压低了声音说道,你是不是怕爷生出皇长孙,会威胁你的地位?
太子愣了一下,刚想解释他不是他没有,他们家老大就哥俩好的揽住他的肩膀,没事,你不用担心,爷的长子肯定由福晋来生,只要你别成亲太晚,皇长孙的位子爷给你留着就是了,反正爷自个儿已经是皇长子,你再有意见也改变不了哈哈哈哈哈。
太子:
行吧,你高兴就好。
亏他还以为这家伙智商忽然上线,终于想起来要明争暗斗,结果三句话不到又暴露了本性,算了算了,就随他想去吧,反正不管怎么样,皇长孙都会落到这家伙家里。
他二十多的时候娶太子妃,那时候老大已经成亲近十年,要是府上没有一个孩子降生,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身体有毛病。
好兄弟就是那么为对方着想。
*
语言小天才胤祈对外语课丝毫没有排斥,反正他什么都能听懂,没有难度的课程当然不会让他头疼。
色楞格斯克那边已经尘埃落定,胤禛即将和使团一起回来,小家伙最近高兴的很,天天早上起来都要去隔壁院子看看,期待院子里忽然长出个哥哥来。
习惯的力量非常强大,小阿哥从每天被嬷嬷抱着去念书,还要趴在桌上睡半晌,到现在早早就能起床,其间只隔了一个多月,康熙隔三差五的让太医给小儿子诊脉,确定小家伙的身体能撑住,这才痛并快乐的继续教一窍不通的儿子练大字。
若无意外,使团从色楞格斯克返回京城一个月的时间足够,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一行人走到喀尔喀草原的时候,正好赶上准噶尔部攻打喀尔喀,这么一来,使团直接被隔在了外面。
喀尔喀三部没一个能打的,车臣汗、土谢图汗和札萨克图汗全都扛不住噶尔丹的猛烈攻势,甚至连反击的心思都升不起来,连滚带爬的就派人给京城传信求援。
没有外敌的时候一心想着自治,外敌一来才知道有个强大的庇佑才是最靠谱的,喀尔喀三部都知道只要向朝廷求助,漠北蒙古就会和漠南蒙古一样,成为爱新觉罗家在草原上的看家犬,但是现在命都快没了,当然是保住性命最要紧。
康熙接到消息时整个人都要炸了,他知道噶尔丹肯定要和喀尔喀干仗,也做好了坐山观虎斗的准备,但是他没打算把他的儿子和大臣也搭进去。
噶尔丹那个狡诈的东西不可能不知道朝廷的使团即将返回,选择这个时候进攻喀尔喀,纯粹是为了给他找不痛快。
从来都是皇帝陛下给别人找不痛快,没人能给他找不痛快,到目前为止,但凡让他不痛快的都没好下场,如今坟头草都长好几茬了,噶尔丹如此挑衅,吃软不吃硬的皇帝陛下能忍?
当然不能!
漠北车臣汗、土谢图汗和札萨克图汗的使臣来到京城,康熙面上平淡将他们安置在驿馆,扭头就把大臣召集到畅春园。
他本来想着让噶尔丹威风一阵时间,等漠北那边被打的实在撑不住了再出兵,现在看来,噶尔丹那老东西就是欠收拾,不把他揍老实了他就不知道天有多高。
漠北那边经此一事再翻不出水花,比起震慑漠北,他更乐意带着大炮把准噶尔轰成渣渣。
皇帝有这个心思,京城的风向也跟着变,远在广东的鄂伦岱被召回京城,显然这次出征康熙要让他去挣军功。
如今的八旗子弟还是好战的居多,听到有仗能打,卯这劲儿的把自家孩子往各旗大营里塞,火器营长枪营那种地方进不去,别的大营要求没那么高,硬塞也得把孩子塞进去。
恭亲王常宁长这么大还没打过仗,听到皇兄让他单独执掌一军,激动完了还有点害怕,拉着福全嘀嘀咕咕说了大半夜,生怕自己带不好兵再给兄长丢脸。
福全倒不担心这些,他们俩是统帅,身边肯定要跟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将,皇帝让他们当统帅不是因为他们俩会打仗,而是单纯的表达一个态度,他要开始收拢兵权了。
朝廷的军队以后都要攥在皇帝一个人手中,八旗大旗主识相的就听从安排,不识相的等他腾出手就收拾他们。
皇帝要收拢兵权,最可靠的当然是自家兄弟,等将来八旗大旗主翻不出什么风浪,到时候用人不用和现在一样还要考虑那人背后是不是还有别的牵扯。
他们这一辈兄弟本就不多,如今更是只剩下他们三人,他和常宁可以不会带兵,但是统帅也不能落在别人手上。
不趁着打仗收拢兵权,以后再想收就没那么容易了。
各旗都统副都统都开始忙碌,兵部户部也飞速运转,要不是使团由萨布素带兵护送,不能走喀尔喀还能绕路,人员的安全能够得到保障,康熙恨不得三天就点好兵亲征准噶尔。
当然,他们现在的速度也不慢。
刚进入八月,大军就气势汹汹的朝北方开去,京城有通往四面八方的宽阔水泥路,前头的骑兵只要三天就能抵达喀尔喀。
裕亲王和恭亲王各率一军,皇帝自己率领一军,仨人全去打仗,监国的任务就落在了太子肩上。
大阿哥开心的很,他能随军打仗,太子只能留下来看家,由此可见,还是不当太子更适合他,没有自由的人生毫无意义,哪怕马革裹尸还,他也不想在紫禁城蹉跎一辈子。
话说的豪情万丈,话音未落就遭到额娘和福晋的双重泪眼攻击。
惠妃打心底里不希望儿子去战场上冒险,可是男儿要建功立业,她要是拦着反而遭恨,只能安慰自己军中有皇上还有裕亲王和恭亲王,裕亲王办事儿向来稳妥,胤禔跟在他身边肯定会平安无事。
大福晋也害怕,他们俩才成亲没两年就要送夫君去战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府里也没个孩子,到时该如何是好?
俩人本就担心害怕,听到胤禔说什么马革裹尸还更是心慌,大阿哥哄了这个哄那个,结果哪个都没哄好还遭埋怨,悔的他肠子都青了,有什么话不能在外面说,非得在额娘福晋耳边说,这下可好,捅了马蜂窝了吧。
对于他们家老大的悲催遭遇,太子只想说,还是教训的轻。
大军开拔,皇帝御驾亲征,太子殿下带着弟弟们出城相送,看着在风中猎猎作响的旗帜慢慢走远,直到看不见他们家汗阿玛的銮驾,这才招呼着小家伙们回去。
看来噶尔丹被俄罗斯和大清签订条约的事情刺激的不轻,不然也不会那么快发兵,胤禛他们绕过喀尔喀回京,路绕的远了点,这几天也应该要到了,不知道会不会在遇到汗阿玛的时候顺带着一起去打仗,如果被留下的话,只怕要等过年才能回来。
要不是他是太子,不能轻举妄动,他也想去战场上看看来着,武器厉不厉害战场上才能见真章,不知道噶尔丹看到他们的大炮会是什么反应,他还真有点好奇。
打仗最要紧的就是不能着急,噶尔丹一急就说明他开始慌了,之前推测的拿下准噶尔至少要两到三年,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哪里需要两三年,这一仗就能将准噶尔拿下。
蒙古各部的关系乱的很,噶尔丹当上准噶尔部的汗王也不怎么名正言顺,他是上一任汗王僧格的弟弟,而上一任汗王僧格还有儿子在,汗王的位子本来要传给儿子,结果却被弟弟给抢走了,跟喀尔喀的扎萨克图汗情况一模一样。
札萨克图汗继位名不正言不顺,旁边有个土谢图汗以此为借口找茬,准噶尔部的势力比喀尔喀大的多,其中难道没有人看噶尔丹不顺眼?
用脚丫子想也知道不可能。
汗阿玛老早之前就悄悄联络准格尔部上一任汗王僧格的长子策妄阿拉布坦,那小子迫切的想要夺回汗王的位子,噶尔丹有西藏那边的帮助,他寻求大清朝廷的帮助也情有可原,叔侄俩针锋相对,就算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准噶尔也会分裂成两部、至少两部。
噶尔丹背靠西藏,还有车臣汗暗戳戳的推动,策妄阿拉布坦对此心知肚明,对车臣汗恨的是是牙痒痒,他拿远在西藏的达赖喇嘛没办法,打个喀尔喀却不在话下。
策妄阿拉布坦明面上带着僧格留下的旧部依附噶尔丹,但是整个准噶尔汗国的人都清楚,他们叔侄俩已经翻脸,只要有机会,策妄阿拉布坦会毫不犹豫的弄死噶尔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