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之女配重生当学神 第141节
作者:海船果心      更新:2022-05-03 23:37      字数:5301
  提前毕业还好说,井熙虽然很久没有上课了,但是每科的考试基本都能拿到高分甚至满分,再加上她名下一系列论文,早就达到了提前毕业的标准。
  聘任的流程,却稍微遇到了一点阻碍。
  国内大学,尤其是清北的职位提升要求相当细,有一系列硬件条件的要求,国内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学历也就是青年教师的基本入职门槛,海外名校的学历,才是更硬的敲门砖。
  而井熙一个国内的本科学历,顶多也就做做辅导员,要不是看在是自己学校培养出来人才的份上,说不定拿到一个青年教师的职位都很勉强。
  至于副教授,那至少也要等到五年以后才能考虑,当然,要是在这期间她又做出什么卓越的成果,自然也可以破格提拔。
  主管教务的副校长自觉自己说得合情合理,也有所通融,还是被电子信息的系主任指着鼻子骂了一通,后来又闹到校长那里,最后还是校长拍板,破格给了井熙副教授的头衔。
  “以她手里的论文数和做出的成果,就算拿一个正教授也正常,”校长说,“不过她刚毕业,不适合一下子放在太高的位置上,一个副教授也算是恰好了,说不定再过一两年,就能往上再升一升了。”
  校长之所以毫不犹豫的站在电子信息系系主任的份上,主要还是他已经听说,井熙手里的项目,很有可能被纳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名单。
  一旦进那个大名单,国家级经费的倾斜简直不可想象,而且更重要的是,井熙负责的部分甚至都不是重大项目的支项之一,反而,这个二十出头,刚刚获得提前毕业资格的本科女生,即将成为光刻机产业的领导者。
  即便是国内顶尖名校,面对这样一个大项目,这样的关键性人才,再坚持那些所谓的规矩,反而显得过于迂腐了。
  于是,在井熙还没有进行论文答辩之前,她的聘书就已经被准备好了。
  论文答辩也并没有废太多功夫准备,她直接用了手头正在做的一篇瞬态全息干涉计量的论文作为毕业论文,答辩现场也是一片岁月静好,最开始几个教授还试图在论文的具体细节上和她探讨探讨,但是随着话题逐渐深入,就算是最严肃的老教授,都忍不住露出了一脸笑,唯一感慨的,也只有老钱的运气可真好,也难怪他最近越发嚣张了。
  听到井熙提前毕业的消息,班上的同学,心里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大部分人不是不想和这个一看就前途无限的未来大牛交好,只可惜井熙实在是太忙了,刚开始两年,就算她来上课,一般也是匆匆来去,顶多和上课的教授多聊两句,但是到了大三,随着基础课减少,专业课越来越多,她反而几乎不来上课了,平时唯一有存在感的时候,也只有院系里又开始议论,她最近发了几篇牛逼的论文之类的话题了。
  班长和其他人商量了一下,还是想请井熙吃一次饭,至少也算是全了同学的情谊。
  这几天井熙手边上的实验也正好告一个段落,听到邀请,很爽快的答应下来,也不用同学们凑钱,她出钱请大家吃一顿就是。
  听说井熙请吃饭,绝大多数人都很爽快的答应了,也有那么一两个人,表现得也说不清是犹豫,还是心虚,当然,还有虚张声势的。
  邬春荣听到这个消息,脖子伸得长长的,毫不犹豫就一口拒绝了:“我可不差她这口饭。”
  他的声音虽然大,底气却不太足:“她请吃饭不就是为了炫耀自己能提前毕业嘛,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可不稀罕!”
  另一个灌同学倒没有他这么大的口气,只说自己最近要写论文,也没时间去吃饭。
  旁边一个学生好笑的看他一眼:“你写论文不正好去请教井熙嘛,人家在这方面可厉害得很。”
  那个灌同学只哼哼两句,嘴里嘟嘟囔囔,但是估计连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在说些什么。
  听说井熙不但顺利留校,而且直接就成了副教授,他心里酸溜溜的,但是依然坚持觉得只是自己运气不好而已,只要给他一点机会,他以后的成就绝对比井熙要高得多。
  当然,这话现如今他也只敢在心里偷偷想一下,不像之前一样,还能毫不忌讳的往外说。
  “不就是个副教授嘛,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因为这件事,他和邬春荣都积怨尽销了,两个人还凑在一起打气,一个说自己以后肯定能当上正教授,牢牢压井熙一头,另一个则咒井熙以后肯定嫁得不好,以她这种嚣张的性子,说不定会被以后的丈夫狠狠揍一阵,揍乖了再说,看她还敢不敢这么神气。
  说到高兴处,两个人哈哈大笑,好像真看到了臆想变成现实的一天。
  另一边,班上的告别宴也是宾客尽欢。
  班上人不少,井熙就在学校小食堂喊了三桌,才勉强坐下。
  年轻人凑在一起,刚开始还有些局促,但是几箱可乐一端上来,伴着气泡的咕噜声,饭桌上的气氛马上变好了不少,这个年纪的大学生大多面子薄,也不好意思主动跟井熙套近乎,但是依然有几个人或大方或局促的试图和井熙拉拉关系,以后好方便联系。
  井熙也是来者不拒,展现了她之前完全没有展现过的亲切随和。
  比起同一届同学,她现在确实先跑出去一截,但是这个年代的大学生,尤其是顶尖名校的大学生,几乎就是未来二十年,方方面面的中坚力量,好好经营这层关系,对她也没有什么坏处。
  当然,对于少数几个没有来的,井熙也不在乎,毕竟就连人民币都有人不喜欢,有人不喜欢她也没什么奇怪的。
  至于有人偷偷在她耳边说某些人做的小动作,井熙也就是笑笑,这种跳梁小丑,就连记住名字都是浪费时间。
  井熙的聘书很快就被送了过来,然后就是转档案,去人事那边报道。
  她本来就是本校的毕业生,转档很简单,只是填个表的功夫就完成了,人事的那个办事员知道井熙,好奇的问了不少问题,后来自己也觉得自己冒失,不好意思的笑,最后只说:“你真是厉害,我在这边这么多年,还从来没有看见过本校刚毕业的本科生,直接成为副教授的呢。”
  井熙也只能笑笑。
  这些天,并不止这一个人对她这么说。
  破格给她副教授的职位,学校是顶了一定压力的,同样,井熙身上的压力也并不小。
  只有尽快做出成绩,才能把所有的怀疑,都全部踩在脚下!
  井熙忙完了自己的私事,重新回到实验室。
  最近这半年,她们项目组故意压了不少论文下来,没有急着发表。
  为了这件事,就连当初主动加入项目组的蒋教授都受到不少质疑,不少人都暗自笑她明珠暗投,明明是为了刷论文才降格进了一个本科生的项目组,却连一篇国内的论文都发表不了了。
  可是,只有项目组内部的成员才知道,她们其实正在憋大招呢。
  在这半年里,深紫外光技术,终于差不多要成功了,而精度更高的深紫外光光刻机,也正在酝酿当中。
  这间在国际上依然寂寂无名的实验室,很快,就要发出震惊世界的声音。
  第125章 重启
  a□□l实验室, 最近都快被上头传过来的压力给压垮了。
  任哪位有野心的上司,也不可能忍受自己公司花了上亿美元,好容易研发出来的机型, 还没卖多久就被其他厂商的新产品给超过了。
  尤其, 人家不但用了自己的技术, 还来自于惯常被认为技术落后的华国。
  虽然技术是他们自己授权出去的, 当初那个技术总监也已经因为这件事离职,但是, 市场总归是被抢了过去,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他们的机器性能,竟然还比不上那个后来者!
  于是, 压力就被迅速传导到了研发部门。
  一个技术落后几十年的东方国家,凭什么,能做出比他们实验室这些全都是国际顶尖大学毕业, 年薪上百万的研究员, 更优秀的成果?
  他们当然不愿意承认,只能当是对方耍阴招骗走了他们的技术, 才偷偷领先了一截。
  现如今u-03的现货只有两台, 而且都被米国那边的芯片厂买了去,听说都开始用上了,实验室接触不到现货,但是真实数据已经慢慢传了出来, 这边也打听到了不少有用的信息,开始了反向破解。
  首先最惹眼的,当然是从他们这里买过去的对准系统。
  其次,就是光源了。
  紫外光的应用范围, 肉眼可见有局限,他们实验室也已经开始做深紫外光的相关研究,虽然才起步,但是依然拥有巨大的优势——至少实验室内部是这么觉得的。
  虽然接触不到样机,但是光从打听过来的数据推算,dawn的紫外光刻机,应该已经把光源系统做到了极致,要不然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数据表现。
  但是,他们还在研发当中的pas5500,在这方面的表现也并不差。
  “他们用的光源系统很有可能也是从哪家光刻机厂买过去的,”实验室的负责人猜测,“g-a不是已经被拆解得差不多了吗?我记得他们在光源方面很有经验,说不定这些华国人就是从他们那里买到的技术。”
  “这确实是一种很聪明的方式,”另一个研究员也说,“只可惜,他们选错了行业。”
  通过购买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拼凑出还不错的产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或许还真能挤入一个新行业。
  只可惜,芯片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摩尔定律很快就会给所有投机取巧者,躺在成绩上不思进取者,以狠狠的教训。
  每两年扩充一倍的性能,越来越大的芯片尺寸和越来越精细的制程工艺,决定这是一个不能快速领跑,就只能被淘汰的残酷行业,或者说,除了头部的领跑者能拿到绝大多数超额利润,落后者要么收缩战场,乖乖吃领跑者剩下的残羹冷炙,要么靠着辛苦赚一点平均利润而已。
  芯片行业潜力无穷,市场广阔,但是最高精尖的那一小块地方,也只能容纳一两家最优秀的企业生存。
  毕竟,光刻机研发需要的投入实在是太大了,而且费用每年都在上升,技术研发费用,需要的设备,甚至生产成本,都根本不是一家小企业能够承受的。
  如果不能赚取足够的超额利润支撑经费膨胀的速度,任何企业都走不远。
  相比那家没什么背景的华国公司,很显然,背靠跨国大企业的a□□l,无论从后续的研发资金还是对人才的吸引力上来说,都显得更有竞争力。
  “我们对深紫外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进展,”那个研究员骄傲的对上头的人说,“只要给我们四年,不,顶多三年时间,实验室就能拿出真正跨时代的机器,到时候,200纳米以下,就将完全被我们主导。”
  他们公司全新一代的光刻机将使用深紫外线作为光源,更好的对准器,更优秀的精密传导系统,当然,还有更多的利润。
  他们的预期很好,而且看起来,实现的可能性也相当大。
  直到,dawn,以及清北光电实验室深紫外光相关的论文,开始在各个顶尖期刊上刷屏。
  《利用周期性极化晶体产生395纳米激光的研究》,《深紫外led的制备》,《深紫外led连续发光的实用化研究》。
  一系列相关论文横空出世,就像是这两间该死的实验室,已经把成果整整藏了十年,然后一股脑倒出来一样,迅猛,而且让其他实验室毫无反应余地。
  问题是,距离上一回井熙和她的团队这么刷屏,也不过才两年不到而已。
  上一次的震撼还历历在目,历史再次重演,直叫行业内的人都震惊不已。
  上一回是白光led和激光全息技术,这一回,则是深紫外光led和瞬态全息干涉计量的更多细化研究,倒是破了外界传言,说那个叫做井熙的华国人做研究没有定性,喜欢跳来跳去的传闻。
  很明显,她的成果和上一回是一脉相承,除了出成果的时间过短,倒也没有那么叫人难以接受了。
  问题是,这对a□□l实验室,却是不折不扣的噩耗。
  这些论文并没有透露出深紫外光刻机的核心技术,但是明眼的业内人都能看出来,深紫外光刻机的问世,也不过就是时间问题。
  而且不是三年四年,更可能的时间维度,应该是半年,甚至几个月。
  要不然,他们不可能把这些成果都大大方方的摆出来——到了这时候,没有人会觉得那个华国人是傻子,除非他自己就是一个傻瓜。
  原本信心满满的a□□l实验室研究员惊恐的发现,他们的进度,似乎已经远远落后于他们原来压根看不起的那群人了。
  当前第一步当然是尽快消化对方的论文,而面对上面的催促,研究员也只能磕磕巴巴的说:“两年……顶多一年,靠着这些论文,我们应该能大幅提升研究进度,也能更快做出原型机。”
  但是,他并不敢正面回答更直白的问题:对方的原型机大概需要多久做出来。
  在心里,他,还有更多人隐隐怀疑,或许,那台该死的,鬼知道进度为什么会这么快的原型机,很快就要问世了。
  他们的预感没有错。
  第一台深紫外光刻机,如今已经安静的躺在dawn的芯片厂里,金属外壳散发着明亮而冰冷的光芒。
  那是一种极致的工业之美。
  “机床其他部分的配合还不够完美,所以影响了精度,”蒋芸很遗憾的抱怨道,“要想把制程缩小到200纳米以内,大概还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这已经很好了,”井熙抬起眼,看着这台比u-03魁梧了不少的大家伙,这台新的深紫外光刻机依然延续了之前的命名习惯,被称为uv-01,“国内的精密机械制造的缺口还有些大,能够做出263纳米的机器,已经很出乎我的预料了。”
  比起向更小尺寸的纳米制程发起冲锋,扩大圆晶级硅片的面积,增加单块芯片里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倒显得容易得多。
  之前的四英寸圆晶即将成为历史,她们生产的u-03已经把圆晶尺寸增加到六英寸,而这台uv-01,更是能用远远超出时代的八英寸圆晶生产芯片。
  圆晶越大,技术难度越高,生产成本也越低,对本来就成本高企,产量受限的芯片企业来说,简直就是碾压级别的优势。
  “这台机器准备往外卖了吗?”说话的是dawn在米国雇佣的一个华裔销售经理,听说总公司又有新的样机问世,他特意坐洲际航班赶了过来,也第一时间见识到了这架拥有跨时代意义的新机器。
  “它将让我们的对手都瑟瑟发抖,”这个销售经理信心满满的说,“如果产量足够的话。”
  是的,最大的约束还不是技术,而是产量。